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22年项目评审结果,我校申报的“高效吸附溴代阻燃剂替代品的掺氮碳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吸附再生机理研究”、“木质素定向加氢转化的镍催化剂结构调控及机理研究”、“适用于LED光固化体系的新型肟酯类光引发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新疆含氢储能耦合煤化工的综合能源系统研究”4项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资助直接经费13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高水平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学校高度重视申报工作,多次在校内各种层面会议上动员部署,通过多形式的政策宣传,组织线上线下经验交流,邀请专家讲座指导、鼓励教师突破科研上的“卡脖子”问题,不断提升申报质量。

阿依古丽·买买提:博士,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从事水中持久性有机物的吸附去除方面的研究。
项目介绍:紧密围绕去除新兴AFRSs这一国际前沿问题作为切入点,研发针对不同ABFRs的吸附速率快、吸附量高的N-CNCs,研究其吸附不同ABFRs高效吸附特性和机理。实际水环境中的AFRSs结构复杂,高效吸附并再生是瓶颈性问题,为此研究再生方法,实现吸附剂的有效再生和稳定重复使用,为吸附去除水中ABFRs以及掌握其在水环境中的环境过程提供理论支持。

周肖:博士,副教授,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长期从事低变质程度煤和生物质的催化转化及煤中有机质组成结构的相关研究。
项目介绍:本项目主要是构筑高活性的纳米镍催化剂对木质素在温和条件下通过催化裂解定向转化为液体燃料添加物或是进一步转化烃类液体燃料,对维护新疆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朝伟:博士,副教授,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精细有机化学品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
项目介绍:光固化技术是指单体和低聚体在光诱导下的固化过程,在涂料、胶黏剂、油墨、光电子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相较于传统的汞灯紫外光固化技术,LED光固化体系更加高效、环保。光引发剂是光固化过程的关键组分,项目致力于设计合成系列肟酯类光引发剂,解决现有光引发剂与LED光源匹配性差的技术难点,从而推动LED光聚合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LED光源取代传统高污染、高能耗的汞灯紫外线光源提供可能。

樊小朝:博士,副教授,硕导,能源工程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新能源(风能、太阳能)发电、储能技术以及综合能源系统。
项目介绍:新疆“三基地一通道”,在国家能源战略布局中占重要地位。新疆弃风弃光率高,水资源匮乏,煤化工等产业面临节能降耗。为提高新疆新能源消纳,降低煤化工污染,有效利用沙漠戈壁,结合煤化工及氢储能,构建一种新型风电-光伏-氢储能耦合煤化工的综合能源系统。将风光与煤化工融合,利用氢储能技术,相得益彰,节能降耗,促进新疆能源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
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是高等学校发展和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办法。作为高校学科、学位建设的重要手段,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学科优势为基础,持续组织做好科研项目申报和资源有效配置,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让科研真正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研处赵娟娟供稿)
祝贺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希望广大科研人员再接再厉,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